主日崇拜領會有什麼注意的事項?

唐崇榮牧師問題解答集錦

Q : 請問在主日崇拜領會有什麼注意的事項?

  答:「領會」的意思是主席,不是講道。無論主席,無論講道,你站在眾人面前你是代表上帝,所以你看見我在台上控制會眾的眼光是很強的。你一進到會堂看到我的眼睛你都會怕三分的,因為我的眼睛很犀利。我從十七歲開始做老師,我是不准我的聽眾有一個講話的。那麼,要使他們安靜到每一句都聽進去,你就每一句不能浪費他的時間,每一句話你都不可以隨便亂講,每一句話要用整個生命去把它襯托出來。這樣,你的眼光,你的精神,你的體態,你的手勢都連成一體的來襯托出那一句你要教導的話語。這個是做領導的,做領會的,講課的,教書的,傳道的人很重要的一環。

  在偉大的圖畫裡,無論作者對體態做出緊張或鬆懈的表達,其中有個特點,就是:從頭到腳是統一的精神表達。什麼叫做「統一的精神表達」?當一個人緊張的時候,他的手勢是緊張的,他的眼光是緊張的,他的臉孔是緊張的,他的腳的筋絡也是緊張的。最偉大的圖畫家常常是非常優越的解剖家,他對解剖學(anatomy)對整個的身體筋肉的扭轉,對生氣的時候表達所產生的緊張的那種形像,整個手腳,整個頭、身體,整個完整的表達是統一的,這就使他成為偉大的藝術家。這在東方藝術比較少看見,不是沒有。在印度的雕刻裡面,他們所有的雕刻都是柔的,表達不出生氣的形像。

西方洛可可的時代,特別是文藝復興時代,你要注意兩個人──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 1452-1519)與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, 1475-1564),這兩個人都在同一個房間畫過相同的題目,但是我認為達文西遠遠超過米開朗基羅。當達文西畫爭戰之中的情形,連馬的眼睛都生氣了,無論是馬的筋肉或是在馬背上打仗之人的肌肉、眼神,體態和精神的表達,達文西都真正達到他自己所下的藝術定義。藝術是什麼?亞里斯多德 (Aristotle, 384-322 B.C.) 說藝術是「自然的模仿」(the imitation of the nature),當人把整個自然的形象展現在畫布上的時候,他稱之為藝術。

  達文西說:「藝術不是自然的模仿,藝術乃是心靈的行動(the action of spirit)。」達文西認為藝術是心靈的行動,是在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形像。偉大的藝術家也是第一流的解剖家,他們藉著解剖發現人體筋肉的構造,產生對體態怎樣表達的了解,是與普通人所想的不同。普通人最生氣的時候也不過是普通人的生氣,但藝術家所要表達胸懷大志卻受盡折磨的心靈行動,就不是普通的精神。所以,偉大的藝術,偉大的畫作就比最好的攝影家所拍出來的相片還更偉大,因為他在心靈方面表達得更清楚。

  同樣的道理,當你領會、講道的時候,當你全神貫注透過你所說的話、你的體態有所表達的時候,你一定要有這方面的知識。演講學不是最重要的,因為即使你演講的姿態、口氣很動人,沒有內容也沒有用。如果你演講的內容像蓋茨堡演說詞(The Gettysburg Address)那樣重要,即便像林肯(Abraham Lincoln, 1809-1865)的演講只有幾分鐘而已,但因內容重要到一個地步,這種演講就永垂不朽了。但是,如果內容很好,表達的時候沒有力量,就有一些可惜。所以領會者精神與體態的表達如果能與偉大的內容相配合的時候,就能產生更大的效用。

  很多神學院並不注重這一方面,所以用詞很鬆,定義不準,講的時候精神不配合,無法使人集中註意力聽你話語的果效,這是很可惜的事情!如果我們相信「信道是從聽道來的」(參:羅10:17),但會眾連聽都聽不清楚,怎麼會產生信心呢?連聽都不想聽,怎麼會有信心呢?怎樣使大家一定要聽,一定注意聽,一定聽明白,而且感到很重要,然後對所聽的有所反應,就能建立會眾的信心了。我在我的聚會儘可能使用最準確的名詞,使人可以聽得清清楚楚,聽的明白,而且聽出真正的意義,講出很多他們很少聽到,卻是很重要的事情,人聽了之後受很大的鼓舞,產生信心,靈性就被建立起來。這是領會的人要好好學的。

1.內文摘自:唐崇榮牧師神學講座再版書籍系列_第22屆_時代危機與基督徒典範